通用航空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1986年之前,我国称之为“专业飞行”。
据了解,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并称民航两翼,但在我国,由于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市场培育等多方面原因,通用航空发展“慢了半拍”,与世界通航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通用航空”目前的发展困境
空域限制是国内通航现阶段面临的开展困境之一,虽然在法律方面已经颁发了低空空域开放的航空政策,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空空域开放政策的实施与落实,进而给通航产业的开展形成一定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目前发展迅速,但人才缺口较大,培养相对滞后,教育瓶颈有待克服。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高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困扰着整个通用航空产业。
通航管理人员和飞行人员的匮乏是国内通航面临的重要困境之二,其专业人员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通航产业的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重视人才培训,积极促进飞行培训是国内通航产业突破困境的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解禁和开放,飞行培训逐渐凸显出其巨大的开展潜力。对于飞机培训市场开展,可以实现联合开展制度,借助国际成功经验,构建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通航飞行培训系统。除了目前现有的飞行培训机构之外,通航企业可以通过自身飞机资源进行飞行培训业务;飞机制造商可以建立飞行培训组织或者是学校,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大量的专业通航管理人员和飞行人员,促进通航产业的快速开展。还可以为企业开辟出另一条销售渠道,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面对产业发展形势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本届论坛对展示产教融合先进模式,扩大校企合作,助推通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通用航空业处于初创期,目前面临着低空管制政策、人才匮乏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制约。随着低空管制政策不断放开利好行业发展,中国通用航空市场对各项飞行作业的需求将继续扩大,而目前的通用航空的供给情况却与巨大的需求极不匹配,中国通用航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通用航空产业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刚刚举办的“2021中国·通航产教融合高峰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李鹏表示,当前,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相关资本大量投入,我国通航产业飞速发展。“未来五年,是我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发展通用航空成为重点。”
科技助力发展
在通用航空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其发展的政策法规,2016年,国务院将通用航空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低空经济”概念首次写入国家规划。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行业报告中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汽车保有量达到每千人200台时,就会进入通航飞行时代。现在中国的汽车拥有量是180台/千人,中国的飞行时代即将到来。
通用航空主要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通用航空产业链本身,而且是民航业发展的基础和航空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用航空器和机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通用航空机场数量已超过民用机场,无人机、通航短途运输业务增长速度远快于运输航空业务,航空体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通用航空相关产业的开发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正在加快修订和完善中。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正在加快推进低空空域改革,通用航空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已纳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通用航空发展前景越来越看好。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其发展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较低水平;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升级消费的历史使命和任务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既定目标,除了民航局与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放管结合,以放为主,分类管理”的监管新机制外,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要紧紧抓住当前正在形成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新基建”计划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紧密融合的时代,要促进通航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i走通航的智慧化发展之路,把智慧通航建设成为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说到智慧通航建设,不能不提到我国民航系统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建设历程。我国民航系统计算机应用从单机到网络、从网络到系统的发展,经历了民航系统的运营管理、机场管理、空中交通管制、气象管理、安全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从个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历程。2015年民航局建立的民航运行监控中心可以实现对全国所有航空公司的飞行、机务、机场、空管、运行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实现了对全国所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都能“联得到、指挥得到、掌控得到”。
近年来,民航局与时俱进,持续推进民航信息化建设工作,旗帜鲜明提出了建设“智慧民航”的发展方向,在“十四五”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中,明确要求实施以智慧民航建设为牵引的发展战略,把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贯穿到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使智慧民航建设成为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智慧通航”作为民航系统智慧民航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加大信息技术在通用航空领域的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通航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通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并有机纳入“智慧民航”建设发展大局中。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中!
定位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通用航空领域正涌入大量资金,带动上游制造业和下游服务业的全盘崛起。
今年(2021年)2月,上海虹桥又一次聚集世人目光——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指出上海市长宁区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区域之一,将依托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航空服务业及配套产业,建设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和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
长宁区是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所在区,也是众多国内外知名航空公司及其延伸产业公司的聚集区,其基地航空公司总部数量已占上海全市的60%。
通用航空正悄然变革着中国航空市场格局,作为民用航空两翼之一的通用航空,是国民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生产工具。从2005年起,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民航运输实体,但当前国内大众了解的大多是公共航空运输,即旅客、行李或货物的运输,而通用航空尚不为民众所熟知。
201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通用航空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热潮迅速涌入,地方政府也着眼于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成立了一个又一个通航产业园。
2019年,民航局印发《关于推进通用航空法规体系重构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国通用航空整体政策走向、立法思路和制度设计。
来自民航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传统通航企业已增加至523家;机队规模达到2844架,较五年前净增940架;“十三五”期间累计飞行457.6万小时,年均增长13.7%,高出运输航空2.7个百分点。通用机场达到339个,数量超过运输机场;全行业注册无人机共52.36万架,2020年无人机经营性飞行活动159.4万飞行小时。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通用航空发挥了“尖兵”作用。
突破阵痛中国通航未来可期
据PwC统计数据,早在2013年,通用航空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总值已达1093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量的0.65%;通过间接或直接方式共计提供110.2万份工作,创造劳动收入为691亿美元。
通用航空的应用领域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无论是用在民生效劳还是以商业盈利,为目标市场效劳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公共产方面和市场获利商品方面都与社会经济协调开展。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通用航空具有公共性以及外部经济性等两种特点,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内通航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航未来开展定位和开展方向以及政府介入的有效途径是目前国内通航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而由于低空管制、地面保障、机场不足、飞行人才等问题,中国通航发展还很滞后。但对于通航产业来说,只有政府的推动显然不够,企业也是重要参与者。
尽管目前我国通航产业的发展与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航发展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航政策越来越系统完善;改革措施越来越精准有效;通航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通航产业体系的建设,越来越成为业界人士的共同责任。
尽管通用航空正在经历起步阶段的阵痛,但作为朝阳产业,未来一定会更好!
版权声明:以上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中!】的所有内容,本站只负责编辑、排版,目的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中,通用,航空,”相关信息,让用户有更多的了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上海宜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会及时处理!